欢迎来到开心说说网!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十篇

古诗词 时间:2023-11-22

【www.wodehappy.com--古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十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助讲    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学习新知,合作交流:

1、初读感知

(1)、自由读,小组间赛读。读出韵律节奏。完成学案基础达标。(提示“乐”、“亡”、“剥”、“遮”的读音。)

(2)、师生互动交流对词语及诗词大意的理解及疑难问题。

(3)、自己再次诵读全诗,思考设问导读。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2、品读《牧童》,共享童趣: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这句诗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铺”、“六七里”,让你感觉到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从“弄”字,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让学生自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3、 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

(1)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探究弄懂。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①“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②“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教师把自主权交给学生,适时点拨。)

三、课堂练习:

1、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能有感情地背诵。

2、完成巩固练习第1题、第2题的(1)、(2)和第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清平乐村居》,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的意思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助讲    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 卜算子咏梅”、“清平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南宋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学习新知,合作交流:

1、自由轻声地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文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学生自主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在小组内互相背诵。

2、完成巩固练习第2题的(3)和第3题。

四、拓展延伸:

完成学案中的拓展延伸,可在课下完成。

第二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古诗导入,试想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村居》,指名读,让学生说说诗句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让远离农村的学生对农村景色有个初步的印象。)

2、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学习的这首词也和农村有关,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清平乐 村居》,师介绍作者辛弃疾)

3、其实“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的意思。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想到农村,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你们的描述让老师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2、相媚图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分页标题#e#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4、小儿剥莲图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2、你最喜欢哪幅画面?为什么?

3、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五、拓展建构,走近作者。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有爱国词,乡村词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乡村词)。

(课件出示辛弃疾的另外三首词:《西江月》、《菩萨蛮》、《破阵子》)同学们,相信你们读了这几首不同题材的词,你会对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第三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自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

[清平乐村居]

第四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第五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第六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 自学思考。

2、 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 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

第七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词。(板书:词)请看大屏幕上,乍一看,这首词的题目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生说)

前面这个是它的--(词牌名)正音:乐读yuè,那你还知道其它词牌名吗?

后面这个是它的题目,一起读--村居。

再看大屏幕上,这首词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古时称词为长短句,词有规定的格律,所以作词我们一般称为“填词”,词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一起读--清平乐村居(生读)。

读了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

1、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来接着往下读这首词?

生读上片。正音(wēng’ǎo)

“翁媪”是一什么意思?猜猜看!( “翁媪”的意思是一对老夫妻!)

生读下片,剥(bāo)正音。

2、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词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声音响亮。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读。)

师:很好,你已经把这首词读准确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一点,舒缓一点。(指名生读)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学生齐读)

3、真好,我们同学在很短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会学习,进步快!那么,你觉得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呢?(自由读,读后交流)

4、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词儿值得细细地品一品?或者,你觉得这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的?

预设1:“相媚好”

师:猜一猜?(生说)

师:你们说得都对!“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预设2:“无赖”

师:有知道的吗?

生:顽皮!

师:但是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先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听了你们的解释,我明白了!我们五(6)班的同学真是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都能够帮老师解释疑惑了!

预设3:“吴音”

师:“吴音”懂不懂?

生:吴的地方话!

师:对!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

预设4:“醉里”

师:用“醉”组词!

师:“醉里”的“醉”取哪种意思?可能是谁喝醉了酒?

生:老翁,老妪

师:还有可能呢?

生:作者!

师:对!不过,“醉”还有更深的意思,这要等我们把课文学好后才能体会到。(在“醉”的旁边打了个问号)

5、师:好,同学们,看来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了,来,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

生齐读。

三、品评意象,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来,你把词读一读!(生读)读得再舒缓一点,轻柔一点,注意停顿与节奏,再来--(生读)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来--(请3~4名学生读)让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到底是学习语文的行家,不仅会想象得好而且描述得好!多么宜人的景色啊!来,让我们再一次闭着眼睛吟诵第一、二两小句--(学生读)

2、你看到了一幅相媚图。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谁来读三四两小句。

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动。(齐读三四两小句)

3、大儿锄豆图,二儿织笼图。

你来把他们劳动的情景读出来!生读。

4、小儿的卧剥图!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小儿是非常的顽皮,谁来说一说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

生说

这个小孩顽皮吗?那让我们一起读出顽皮--

生齐读最后两小句,指导把“最喜”、“卧剥”都读得很好。

四、体悟意蕴,定格画面:

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村那舒适安宁的生活刻画得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 (生说)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读!真应了那句话,“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这画中,再齐读。

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

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生读。

五、拓展建构,丰孕画面。

这首词带给我们的享受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到现在我们还未揭开作者的面纱,他叫--(辛弃疾),看补充介绍。再读该词。

辛弃疾一生给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词,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首--(田园词)。那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他的另一种风格--(爱国词)。看补充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对照注释自己读读,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从另一角度认识辛弃疾。

六、作业

课外阅读辛弃疾的词

[清平乐村居]

第八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font size=“6”>清平乐  村居

作者:佚名    自:    点击数:198

清平乐  村居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上课教师:陈学壮

记录教师:樊霞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XX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  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第九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 “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信息平台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学生找到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找到了卡秀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通过吟诵诗词,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而且懂得要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

第十篇: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宋词)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è。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ǎo)(也读yùn和wò):对古代老妇的敬称。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赏析】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本文来源:http://www.wodehappy.com/haocihaoju/53808/

推荐内容